風花雪月
第四回 文章翻譯 PART 1

日本的失落
一連串由學生引起的暴力事件在日本引起廣大的辯論:
這是不是代表著小孩失去了應有的純真?
摘錄自Le Monde Diplomatiq1ue

 在1997年日本的神戶一位14歲的男孩殺了兩位小女孩,然後砍下一名11歲男孩的頭把它放在校門口,並且留下一張紙條表達他想要報復社會對他的漠視。七個月之後,也就是19981月,距離東京以北100公里處的宇都宮,一位13歲男孩把他的英文老師刺死,起因是為了報復他的英文老師處罰他上課遲到。2月,距離神戶西北方120公里處的鳥取,一對14歲的雙胞胎襲擊一位老婦人且將他刺死;被捕時,他們只說:「這樣我們就不用去學校了。」接著,幾個月後在東京北方的東松山,一位13歲的男孩突然舉刀刺向他的同學,因為他的同學嘲笑他。

 許多類似的案例在日本的報導上出現,其他犯罪比率也節節提升。一位大阪警署的青少年犯罪稽查員—宮津實對OYAJIKARI(狩獵糟老頭)特別關注。這是指一群青少年在深夜襲擊並搶劫喝醉酒的中年上班族或流浪漢。東京警署最近逮捕了一群男孩,這12名從10歲到17歲的男孩在五個月內襲擊了36名中老年人。他們把偷來的錢都花在遊樂場裡,他們的頭頭還未滿13歲。

 年輕女孩,特別是在校女生從事色情行業的人數也迅速地爬升。在日本的紅燈區新宿,一到晚上就會看到許多貼在電線杆上,或放在公共電話亭裡的廣告傳單打著電話交友的名號;這些電話交友中心把年輕女孩的大哥大號碼交給顧客,顧客的平均年齡在4060歲之間,他們與女孩的一次會面平均要花費750012500日圓不等。大部分的女孩都來自中產階級家庭並多還在就學階段,而他們從事援助交際的動機是為了錢。根據讀賣電視台的調查,20名在學女生中就有一位女生至少從事過一次以上的色情交易。警察單位並未公佈確實的數字,只說這種現象被過於輕忽並且持續上升中。

 一位專門研究家庭影響心理的精神科醫師—中澤正人說,他很驚訝看到有些家庭的小孩打他們的父母親的案例。例如:有一個男孩他的目標是考上高中,但是高中入學考試失利,接著又沒考上大學;所以他感到非常沮喪,而開始怪罪他的父母親,並且常常打他們、用刀威脅他們。警察拒絕干涉,理由是這是私人的家庭問題,並且那年輕人走出家裡就和平常人沒兩樣。這並不是特例,中澤說每天都會遇到類似的案例。

原文所附插圖...說明文「Manga comic strips are among the influences said to be leading young people towards vlolence」  在學校,一種叫做IJIME(譯註:欺凌侮辱)的暴力形式也開始擴張。這是指一群小孩找一個特定對象迫害他好幾個月,最後說是被迫害者他破壞了群體的和諧;而老師對這種情形卻常視而不見。一個1997年教育部的調查顯示,有三分之一的小孩曾經淪為IJIME的下手對象。這種虐待最嚴重會造成小孩自殺或是他殺。1996年,一份教育部每年調查有關學校問題的報告中,顯示暴力事件比去年上升了百分之二十;在1997年,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案件有1300件,比1996年上升百分之五十。這和警署的調查結果是相同的:從1996∼1997年之間,青少年有關暴力犯罪的犯罪率提升了百分之五十,1998年持續上升中。而且,女生的犯罪比率並不比男生低。 

 大多數的評論家批評電視節目、電玩和漫畫帶給年輕人不良的影響,他們舉出一個有力的證據:蝴蝶刀。這種刀在最近常常被用來攻擊他人。它變成流行是在一部電視劇—「Gift」的播出之後。劇中的主角常用蝴蝶刀來耍一些技巧。但是攜帶武器和用武器來殺人有很大的不同。年輕人會用這種特別的刀,可能只是因為這種刀可以以約一千元的價碼在任何一家店購得。

 但在一些大型的遊樂場,例如:大阪的梅田、東京的秋葉原和池袋,裡面大多數的人都已經成年不再是青少年。他們在幾個小時震耳欲聾的噪音以及聲光效果的洗禮之下,所顯現出來的是昏昏沈沈而不是具攻擊性。一位每日新聞報導青少年犯罪的新聞記者—瀨戶純一指出,沒有一份報告或研究能把犯罪和電玩串聯在一起;青少年無法區分想像和事實僅僅是一種推測。

 主要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家庭生活的瓦解、教育制度和自1945年促成經濟成長的政策帶動了物價的提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人在工作上和公司裡貢獻他們的時間,卻忽略了家庭和社區的生活。父母親,尤其是父親愈來愈少花時間在孩子的身上。西岡成正是大阪警署青少年犯罪組的副組長,他說:「日本人有房子但是沒有家。」再來就是,年輕人愈來愈難灌輸道德價值觀,因為他們不斷的接收到政治經濟的緋聞,這些緋聞又常常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像是各單位首長、政治家等…。

 那些自願做援助交際的女孩,是因為受到整個國家對錢的觀念所影響。念好的學校是到達有錢的腳踏板。瀨戶說:「目標是念最好的高中、進入最好的大學、然後進入最好的公司,有個好工作並且有錢。這完全是物質主義。」日本的小孩做抉擇的年紀很輕。在十五歲的時候,他們有個考試幾乎就定了他們的未來。為了通過這道關卡,他們從非常小的時候就開始努力。每天上完六個小時的課之後,有一到二個小時必須參加體育性或藝文性社團;之後,又到補習班上課二到四小時。為了補習,父母親要付出龐大的費用,這又給了小孩多一層的壓力。牙木是仙台學園的教務長,他說:「老師也試著幫助那些功課上比較不好的學生,但事實上,他們能做的並不多。」整個教育體制裡,教職員都在抱怨暴力行為和慣性缺席是最大的問題。

 社會開始出現修改青少年犯罪法令的聲音,他們希望能夠再讓那些犯罪的青少年重回社會。青少年犯罪協會在兩年前成立,他們希望能夠將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降到1416歲,限定上訴的程序。但是這樣的改革並沒有降低青少年犯罪。中澤說:「這並不是小孩失去了控制,而是大人們。政府把大筆的錢都存到銀行去,而不願意付出在社會具體行動上。」

David Esnault 1999/8/13 The Editor of The Guardian


 這篇文章是在英國一份報紙的副刊上看到的,而它是從法國的另一份報紙翻譯過來的。當初是在語言中心裡讀這份報紙,偶然發現它大大的七龍珠插圖,再加上很想念漫畫,所以就買了Guardian這份報紙。看完內容之後,卻不是很滿意。

 這篇文章放在副刊裡(這邊報紙有些副刊像找工作、或新書出版等等是另外訂成一本一本像雜誌那樣附在報紙裡,尤其是週末特別的厚)有兩頁A4那麼長(看我翻的多長就知道),而七龍珠的圖案在兩頁的中間做了個跨頁。或許是法國對日本漫畫有相當的熟悉度,才會把七龍珠的圖案擺的那麼大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可是,我原本期望這邊文章真會拿出具體數據或什麼的來顯示日本青少年犯罪真的和看漫畫有關,畢竟它擺了這麼大張的漫畫扉頁出來;結果,可以說和漫畫沒啥關係,文章中只提到了犯罪率節節上升和許多例子,中間插了一句沒有具體數據證明和漫畫有關然;後就提到是社會現象、家庭等等影響了小孩,那為什麼把扉頁放那麼大並且提了一段不少人批評漫畫、電視、電玩帶給了小孩嚴重的影響,舉的例子是電視劇(為什麼不乾脆放個日本偶像的劇照上去?)總而言之,讓我不太滿意的就是擺了那麼一大張漫畫扉頁文章卻和漫畫沒有太大的關係。

 可是文內的關連性倒是蠻真實的。印象中,日本的狀況就是許多大人每天工作完後還會去喝個幾杯甚至從這一家喝到下一家,一直到醉得走路走不穩、神智不清了才回家(現在還是這樣吧?還是我老了,印象還活在過去?),對家裡的狀況並不是很關心。另外一點,讓我發現日本和英國北部概念上的不同。在英國北部,前幾年發佈了一個法令就是對比較不嚴重的犯罪,例如:在牆上亂塗鴉等等,青少年並不給予制止、處罰。他們的理論是,這樣可以避免青少年去犯更嚴重的罪,因為他們有地方可以發洩;據說,理論上這幾年的確有助於犯罪率的降低。日本反倒有人提出降低該負刑罰責任的年齡已降低犯罪率。我不敢說哪一種方式比較有效,只是發現了對青少年犯罪的不同概念而已。


BACK